方案却又使李隆基有动心了,为副职兼主政务的长史,确实也是个可行之选。
李隆基正犹豫不决,一斜,只见力士在一旁垂手不语,便习惯地笑:“大将军,你来给朕参谋参谋,李清向西派还是向东调?”
力士连忙惶恐地回:“如此大事,老怎敢嘴?”
“不妨事,你说便是了,朕想听听你的看法。”
“这......”
力士迟疑一下,才缓缓:“老见识浅薄,但随皇上多年,见的事也多了,老曾经想过,假若那皇甫惟明并没有带兵,哪皇上要几时才知他是个居心叵测之人?”
李隆基暗暗了,力士一语说中了其中的关键,若李清将来为相,他又是第二个皇甫惟明,那可如何是好,是应该先考验他一番才是。
这时,鱼朝恩再次来请旨,李清已被带到御书房外。
“来吧!”
李清大步走,向李隆基行了一个跪拜礼:“臣李清叩见陛下!”
“免礼!赐座。”
“谢陛下!”
李隆基见他坐下,便微微笑:“朕放你十日假期,侍郎到哪里去游玩了?”
李清急忙欠:“回陛下的话,臣带妻女到终南山探去了,前日方回。”
“妻女?那郡主也在吧!”
李隆基笑:“你们可给朕了难题,吐蕃那边朕到现在还没有给个代,人家地还在等着娶宗室第一人呢!”
“陛下的关之恩,臣铭刻于心!”
“算了,要谢就谢贵妃吧!若不是她当年迫朕,朕才不会为你得罪吐蕃呢!”说到此,李隆基自己先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
“只是没有名份,苦了郡主了。”
“那也没办法,总不能让堂堂的郡主为妾吧!”
李隆基笑着摆了摆手:“等过一两年,给她更名换姓,朕再赐她为你次妻,这样也就没人注意了。”
谈了一些李清的家。李隆基的话便慢慢转到了正题上来,“朕本想提侍郎为工尚书,但我大唐尚无三十一岁的尚书,朕也不想破这个先例,所以准备将侍郎外放几年,待磨砺成熟后再朝为尚书,你意下如何?”
经过这些日的署,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刻,是稻谷满仓的丰收还是颗粒无几的薄收,就看此一举了,李清地了气,沉声:“天有令,为臣者自当遵从便是,何谈‘意下如何?’”
“你倒快,那朕让你去苏州为刺史怎样?”
“臣遵旨!”李清毫不犹豫地答应,脸上没有半表情,李隆基地盯着他的睛,企图从他的神找一丝慌或者失望,但是没有,李清表情平静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