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和李隆基调他到苏州为刺史的想法相差甚远。
在大唐的政中,皇帝与相国有着相互制衡的作用,也有着明确的分工,一个负责国家大政方针的拟订,一个负责国家机的正常运转,李林甫的宰相才堪堪只能算及格,论才能,他比不过励图治、将大唐推向开元盛世的姚崇、宋璟;论文才,他比不过领袖大唐文坛的张说、张九龄;论务实,他也比不过开拓漕运、促大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密合的裴遵庆,但他却了十五年的宰相,这是由于他与大唐皇帝李隆基之间有着太多不可告人的内幕。
鱼朝恩转去门外宣旨,李隆基却从桌案上取过一本奏折,这是李林甫刚刚送来的最后一批人事调动方案,李清赫然列在第一个,外放为安西都护府副都护、安西节度副使兼长史。
而杨国忠自己呢?先是杨琦被李清打断而不了了之,然后又是他的儿在院将吏郎中杀死了,这一切的一切都看此人在能力上的怯弱,或许他是在倚赖自己,可这恰恰又是李隆基不愿过多给他的。
只是不痛不地挠了李林甫几下,拿走几本帐,却将赵奉璋留给了李林甫,结果被刑果断杖毙,还有苏州纵火案的证据,也被李林甫抢先拿走。
这时,鱼朝恩轻手轻脚走近,低声:“皇上,侍郎李清在门外候旨!”
在相国的继承者上,李隆基最终选定了杨国忠,他乖巧、听话、没有政绩基础、能力也不突,足以让自己牢牢地控制住他,另外他还是杨家的势力代表,对杨家的崛起李隆基是思熟虑过的,表面看是杨贵妃得的必然结果,但实际上也不尽然,大唐的朝政在很大程度上被世家所把持,尤其是地方朝政,裴、韦、崔等等世家,他们互相联姻,关系盘错节,需要不定时地用一新鲜的势力来冲击它,李隆基便看中了市井的杨家。
李隆基拿着奏折,陷了沉思,让李清重返沙州为都督也曾经是他的一个方案,但他从苏州回程时,在江州停泊了半日,便使李隆基改变了主意,倾向他为文官。
但李隆基的光却看到了十年、甚至二十年以后,他是用来辅佐自己继承人,是用来取代杨国忠的人选,就如同今天他用杨国忠来取代李林甫一般,而李清现在最大的弱势就是他的年轻,但这也是他最大的优势,来日方长,须将他好好雪藏起来才是。 [page]
可现在李林甫的
忠心,姑且可以这样说,他毫无保留、不折不扣地执行李隆基的明示和暗示,废前太李瑛并杀之,罢张九龄、罢裴遵庆、罢仙客、罢李适之、罢章仇兼琼,炮制东案、韦案、王忠嗣案,一切不利于君权扩大的人和事,李林甫都忠实地执行李隆基的署,冲锋在前、尽了恶人,他就是李隆基的一条狗,而现在狡兔已尽,是需要将这条狗宰掉以谢天下的时候了。
辰,一方面是要填补东缺位所造成权力真空,而另一方面他要完成太李亨的陪葬:罢相。
于是,李隆基的目光又投向李清,原本是他的第一人选,得力、练,素有谋略,在东案中将李林甫打得灰土脸,理应是对付李林甫的最佳人选,尤其现在章仇兼琼已逝,由他来接章仇兼琼的班是最合适不过。
用外戚来冲击朝廷的传统势力似乎是大唐的一个传统,如唐太宗的长孙氏、唐宗的武氏到现在唐玄宗的杨氏,都是一脉相承。
最佳的时机已过,李隆基便到云端,将杨国忠推与李林甫行过招,并不时给杨国忠加油、助威,他一直在旁观,若杨国忠有可能将李林甫擒获,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将李林甫打十八层地狱,可事实上杨国忠让他失望了,没有得力的将、没有雷霆手段、没有适合的策略。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大政方向已定,现在需要选择最佳的时机,本来赵奉璋揭李林甫放纵家人占土地便是一个最好的契机,可惜章仇兼琼多事,将打击面扩大,激起了众怒,使李隆基不得不急刹车,放了李林甫一。
“宣他觐见!”
大唐的人事制度,六品以下官员一般由吏照资格和空缺,拟定官职,上报宰相,再经由宰相反复查后,请示皇帝下旨授官;而五品以上,则不由吏拟官,而要直接上报宰相,由相国考量拟定;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员,则由相国上报皇帝,由皇帝来亲自拟定,所以李清一定要经过李林甫的推荐才可能实现他的愿望,但李林甫也仅仅是推荐,真正的决定权在李隆基的手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