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殿可容万人同时考试,两个偏殿也可容纳数千人,大殿里已经用简易的木板隔了七千个考位,每个考位中放置一席一桌,桌上已有纸和笔及其他一些考试必备的品,而考生自带的纸笔要统统上缴。
足足用了一盏茶的功夫,白居易才找到了自己的考位,他坐了下来,心中有些砰砰直,前面是走,背后和两边的考生都已悉悉索索就坐,没人敢说话,场证上写得清清楚楚,场后接耳者视同作弊,若有内急可由监考官领去,第一天考试是诗和诗评,一共考四个时辰,下午结束,其中的清和午饭都将由考场提供。
“各位,我就是今天的宣政殿甲区考场的主考官,在下姓胡,也是吏官员,下面我宣布考场规则,第一,不准接耳.”
主考官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上回,众考生皆在凝神静听,这时,几名从事推着装满考卷的小车走来,一人将一份考卷递给了他,低声嘱咐:“先糊名再动笔。”
白居易已经无心再听考场规则,他在考卷边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考引号,又用桌上准备好的糊名纸条小心地将名字糊住,这才展开卷,考题共两分,前分为诗,命题是长安一景,须参照《文选》而作,这倒不难,唐人只要读书都会写诗,只是平低罢了。 [page]
难的却是第二分:诗评。平低者只能就诗论诗;平中者,可引申此诗的历史背景;而平者,甚至可评述作者的政治见解以及当时政治清明或社会动的由。
白居易的心‘砰!砰!’,不知今天是什么题目,睛一闭,猛地翻开考卷,半晌,他微微睁开一条,又凑近细看,竟怔住了,题目正是郭牧昨夜和他辩论过的三吏三别,杜甫的名诗,其实也就是要写安史之的源和人民疾苦。
白居易兴奋之余,却也有佩服郭牧的光,果真被他押中了题,看来当今皇上真的是关注民生,时间已不容他多想,动笔的钟声响起,白居易心静下来,思路慢慢地飞到开元盛世到安史之的大唐转折年代。
满屋只听沙沙笔响,偶尔传来涩的咳嗽声,考官铁青着脸,手持一把铁戒尺,背着手在考场内四巡视,光锐利,任何人一丝小动作,都休想逃过他的睛,不时有人轻轻招手,示意自己内急,需要去方便,考官一努嘴,立刻有士兵陪他去。
两个多时辰过去了,白居易已经一气写完了诗评,洋洋洒洒近万字,他又翻回考卷,准备诗,诗的题目是长安景,这些天,他和柳宗元游遍长安各大景,尤其对曲江情有独钟,他忽然想到昨晚黄昏时曲江上璀璨绚丽的落日景,心中灵倍增,便提笔写下了《暮江》的标题。
“怎么不写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?”边忽然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,白居易一惊,这才发现边不知何时站着一人,白居易一阵糊涂,自己的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从未给人看过,他怎么知?而且他又是谁?
白居易忽然想起在酒楼时自己的诗被一名士读过,此人和那士又有什么关系?白居易抬看去,只见他年纪三十余岁,三缕清须飘于前,目光清澈而柔和,着一件极为寻常的青长袍,纱帽,看不任何官衔。
这时,白居易忽然看见主考官在后面向自己猛递,示意自己站起来回答,神情异常张,可他还宣布考场内不准说话呢!
尽诧异,白居易还是决定站起回答,但不等他起,那人便一把摁住了他的肩膀,温和地笑:“不要起来,继续作诗。”
说罢,向他笑了笑,背着手又到别去视察了,白居易想了半天也想不他的份,思路又慢慢回到诗上,他沉片刻,便提笔写:
一残铺中,半江瑟瑟半江红。
可怜九月初三夜,似真珠月似弓